“要想富,养牛是条路。”已成为大田坝镇湾岗村民的口头禅。依托本地得天独厚的优势,大田坝大力发展黄牛养殖业,以“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的现代化标准养殖厂模式,引导养殖场与贫困户结成紧密的利益联合体,有效提升了贫困村民的自我“造血”能力,为探索贫困片区整体增收致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。
合作社+农户养殖模式效益好。大田坝镇湾岗村黄草坝的齐宝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10月,共有合作社社员89户,是镇内最大的肉牛养殖基地,以肉牛养殖及销售为主。该合作社采取“合作社+基地+农户+市场”的模式发展肉牛养殖,合作社与社员签订肉牛养殖合同,由合作社统一引进能繁母牛供社员进行养殖育肥,出栏时由合作社按市场价进行收购。养殖户利用蔗叶、玉米杆等农作物、种植牧草、草地等资源发展肉牛养殖,至2015年末,合作社肉牛存栏1034头,其中能繁母牛613头,出栏肉牛521头,养殖户平均利润10000元以上。
种饲养畜推动收益翻番。随着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,饲料供应不足的问题显现,为解决肉牛的饲料问题,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,政府积极主动探索“种饲养畜”,在农村不断推广粮饲套种、间种模式。农业部门免费提供饲料种子,邀请县畜牧兽医局开展肉牛良种繁育、疫病防控、优质牧草种植、青贮饲料制作等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培训班。同时养殖场还将牛粪变废为宝,无偿送给农户充当有机肥料,既降低了种饲成本进一步坚定农民种饲信心,同时又推动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。
种草养畜增收效果如何,湾岗村的袁朝静大娘最有发言权,今年已62岁的袁大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,以前,袁大娘的6亩地种的是玉米、小麦这两种传统的农作物,一年下来人均收入不足1500,可现在地里种上了饲料草,家里面养起了牛羊,现在人均收入达到了6000元左右。袁大娘算着这一笔一笔经济账,高兴的说:“我们家就是依靠种草养牛实现了脱贫致富。”
产业务工助力乡邻增收。走进齐宝肉牛养殖场,映入眼帘的除了密密麻麻、黄白相间,不时“哞哞叫”的牛群,同时还有七八个来回穿梭于牛群间的喂饲员正在忙碌着。据合作社负责人张永华介绍,养殖场现在有固定员工10人,除2名管理员、1名技术员外聘外,其余7名喂饲员都是周边的贫困农民,在齐宝肉牛养殖场建场之初就同村委会达成共识,养殖场用工将优先考虑湾岗村的贫困农民,只要他们个人自愿且具备相应工作能力,都可以申请到养殖场务工。据了解,目前该场的固定喂饲员月工资在1500元左右,每天工作4个小时,喂饲员上下午各花2小时喂食,然后可自行回家务农务工,赚取其他收入,而临时用工每天工资在100元以上。
湾岗村的曾玉凡夫妇以前在沿海打工,父母和2个孩子留守老家。她高兴的说道,“这几年我在齐宝肉牛养殖场当管理员,每个月的工资有1500多元,丈夫经营着10多亩中药材,每年也能挣几万元,收入并不比以前低,而且还照顾了一家老小”。
政策扶持激活一潭春水。位于大田坝镇湾岗村黄草坝的齐宝肉牛养殖场规模位居全县前列,也是全县的示范养殖场之一。县、乡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产业的长远发展问题,县委政府不仅给予金融扶持,同时还邀请养殖专家、技术指导员到场指导工作,现场手把手传授养殖技术。近日,昌宁县财政局安排下达9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,用于新建标准化牛舍、牛运动场、草料房、堆粪间、沉淀池和推广优质牧草种植、购置设备及西本杂能繁母牛、组织技术培训等。据悉,项目计划于2016年11月完成建设内容,通过项目的实施,该合作社89户社员的肉牛标准化饲养水平和规模化养殖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,肉牛存栏将达到1500头以上,基础母牛存栏达800头以上,年出栏肉牛600头以上,实现销售收入596.3万元,利润178.89万元,户均增收2.01万元。将有效带动合作社周边1000户农户发展肉牛标准化养殖,使大田坝镇的肉牛良种覆盖率提高7个以上百分点,肉牛存栏增长5%,出栏增长12%。 |